2005年8月31日 星期三

Jamie Cullum - Twentysomething



  大概是剛好處在twenty-something這尷尬的年紀,聽這首Jamie Cullum的歌有真實感。在台灣20幾歲的男性特別有種「當男人不夠格,當男孩又嫌太老」的感覺,香港人趕忙打造出kid adult這個category,一切遂有了歸屬感與安身立命之處。然而多少男性在當兵前空白的時光皆是如此,twenty-something,一事無成但夢想還很偉大,生活空白呆板卻還能挖掘出些樂趣。多尷尬的年紀。真的就像是鬧鐘已響,「該起床了」的意識已經進到了腦袋,但身體還昏沈沈賴床的狀態。



  大白話的生活,我還有兩個月要過。今天已經九月了呢。



After years of expensive education, 好幾年昂貴的教育後

a car full of books and anticipation, 學富五車,而期望甚高

I’m an expert on Shakespeare 我是莎士比亞的專家,

and that’s a hell of a lot 去他媽的還有一堆啦

but the world don't need scholars as much as I thought. 但這世界根本沒那麼需要學者吧



Maybe I'll go travelling for a year, 也許我該去旅行一年

finding myself or start a career. 找尋自己,或是開始我的職業生涯

I could work for the poor 我可以為窮人工作,

though I’m hungry for fame 雖然我汲汲於名譽

we all seem so different but we're just the same. 我們好像其實大同小異



Maybe I'll go to the gym, so I don't get fat, 也許我去了健身房就不會變胖

aren't things more easy with a tight six pack? 有六塊肌事情會比較好處理吧?

Who knows the answers? Who do you trust? 誰知道啊?你又該信任誰?

I can't even separate love from lust. 我連愛與慾望都分不清楚



Maybe I’ll move back home and pay off my loans, 也許我該搬回家,付清貸款

working nine to five answering phones. 朝九晚五處理公務

Don't make me live for my friday nights, 別讓我僅能期待星期五的放蕩之夜

drinking eight pints and getting in fights. 喝他個爛醉後打架收場



I don't want to get up, just let me lie in, 我不想起床。讓我繼續賴床吧。

leave me alone, I'm a twenty something. 讓我一個人靜一靜。我才二十好幾。



Maybe I'll just fall in love 也許我身陷愛河,

that could solve it all, 一切問題就能迎刃而解

philosophers say that that’s enough, 哲學家說有愛就夠了

there surely must be more. Ooooh 但我總覺得一定比愛更多更多



Love ain’t the answer nor is work, 愛才不是答案,工作也不是

the truth eludes me so much it hurts. 真相難倒了我,還傷得如此之重

But I’m still having fun 但我現在還很有樂趣,

and I guess that's the key, 我猜這就是唯一的路徑

I'm a twenty something and I'll keep being me. 我才二十好幾。我還要繼續作自己。



doh dah duh dah, do duh dah dah dah

doh dah duh dah, do duh dah dah dah

doh dah duh dah, do duh dah dah dah

doh dah duh dah, do duh dah dah dah



I’m a twenty something. 我才二十好幾。

Let me lie in, Leave me alone. 讓我繼續賴床。讓我清靜清靜。

I’m a twenty something. 我才二十好幾。



doh dah duh dah, do duh dah dah dah

doh dah duh dah, do duh dah dah dah

doh dah duh dah, do duh dah dah dah

doh dah duh dah, do duh dah dah dah






2005年8月20日 星期六

我看《2046》



  離開了《花樣年華》的房間2046,王家衛的《2046》想訴說的故事其實再簡單不過:不,那從來都不是周慕雲的索愛練習,而是試著克服情感創傷的道途。也因此,從來沒有人能從2046回來;就算是回來了,也無法言說,因為這正是面對傷痛時,我們對於自己的暴力。



  《2046》是成功的,也是失敗的。成功與失敗之處都在於:王家衛到底是說出了自己心底想說的故事(雖然整部片的零碎片段正是他無法清楚言說傷痛本質的最好表徵),而不是一個能被觀眾完全理解的故事。又或許,這影片只是個偽託的辭令:真正的傷痛永遠都無法被表達。秘密無法被聽到,甚至被聽到了也不能被理解。「好吧。好啊。帶我走吧。一起走吧。我們走吧。」這些片段的咿咿呀呀才是周慕雲的大哉問:「你願不願意跟我一起走?」,也是周慕雲殷殷企盼的(失落的)答案。另一個缺點,在於王家衛有本質上的焦慮:他想被觀眾理解。所以影片中,王家衛藉由周慕雲的角色,做了過多的解釋,說了過多的對白,因而完全可惜了這部片。



  要理解《2046》,完全得從《花樣年華》理解起。換句話說,《花樣年華》是本事,《2046》則是增生的後話。這樣說並沒有任何褒貶之意,只是試著要替《2046》找到適恰的脈絡。張曼玉演出的蘇麗珍,到底是周慕雲無法回溯的過去。所以可以這樣說嗎?也許從來沒有前往2046的旅程,因為2046才是真正的起點。周慕雲經過1小時、10小時、甚至100小時都更動不了的結局,是因為那就是真正的結局(《花樣年華》的結局),也正是《2046》的起點。



  我認為王家衛在《2046》拍出了他最想說的故事,此去王家衛拍其他的故事不會再有困難,因為他克服了一部份的自己。也因此,我不認為王家衛的《花樣年華》是個「偽」,因為唯有《2046》才能完整了這個終極的故事。






2005年8月15日 星期一

我看《Latter Days》



  與《Angels in America》雷同,《Latter Days》也處理了摩門教徒的同志情慾,以及愛滋病的問題。然而《Latter Days》並不打算把故事處理得嚴肅沉重;順延著好萊塢式的愛情喜劇路線,《Latter Days》只想說個簡單的故事。故事裡的主角也因此必須遭受萬般劫難與不幸誤會,感情才能修得正果。



  有趣的是,兩個主角像是相互對照的交換體:一個因為感情而得到靈魂,另一個則因為感情而淪落情慾。而其餘的角色都還在追尋,或是夢想,或是成功的機會,或是瀕死之人的求生契機。愛滋病人無論在《Angels in America》或是《Latter Days》裡,都被賦予了天使/先知的角色或身份,指引著正確的道途。稍微可惜的是,在本片中,愛滋病人的下場變得不知其所終。不過大部分的觀眾,只要看到主角相愛,有個完滿的結局就夠了吧。-_-



  天使當然在這部戲裡面成為如影隨形的隱喻。從洛杉磯Los Angeles所能隱藏的lost angels的隱意,到愛滋病人所食用的angel food,都讓天使的意象在本片中強烈而不能忽視。



  “You want the Revelations engraved in gold, and angels trumped down from Heaven. Wasn’t this to be instead? Me telling you that I LOVE YOU, here, in the snow. I think it’s more miraculous.”



  餐廳的老闆娘的一段也相當動人。遲暮之愛的深情,抑或通情達理的眼神,又或穩重成熟的英國腔調,都讓老闆娘的角色幾乎搶過了故事的主線。她睿智的談話也是一絕。一段安慰主角Christian的談話根本如詩如歌。



  “…We have the inherent ability to heal. We seem to hang on living, even through the worst heartbreak.”

  “How ? ”

  “hm…Practice.”



  是啊,練習。我們都有過悲傷,有過心碎之時。但我們一旦撐持了過來,回頭一看,我們所做的,不過是一次又一次的練習。



  也因此,《Latter Days》所提供給觀眾的,雖然只是簡單的都會愛情傳說。但有人仍會相信,在往後的日子,愛情雖然變換了展現的模樣,但依舊有著最動人的核心。


2005年8月14日 星期日

MSN症候群



  現代科技日新月異。MSN竄起不過幾年時間,迅速取代了傳統的BBS聊天方式;甚至與手機或Email一般,成為現代人必備的聯絡方式。當然啦,MSN快速好用易上手,附在每一版本的windows裡,甚至版本自動更新,強迫你下載最新版本。生活裡朋友的必備溝通,MSN不管遠距近距,只要上線,都是一次聚會。舉凡幹譙老闆,散播八卦,討論論文,MSN都提供一個免費便宜方便的窗口。真正的King of Convenience。



  然而一如BBS的好友名單,MSN的聯絡人名單提供給人的除了一種「被加入了的安心歸屬感」,然而有時這樣的名單也是令人尷尬。有些人分明不熟,加入聯絡人名單,對自己的意義不大,但也不好刪除;附贈的email,晾得都結蛛絲了,也還是令人不知何以應對。要刪除嘛,又擔憂對方有朝一日心血來潮,東窗事發急忙逼供:「為什麼你刪除/封鎖我了?」此類質問往往預設立場,氣急敗壞而無從辯解起。所以乾脆尷尬地保留著,視若無睹,若無其事。



  我有個好友,行事一向低調,除非此人可全心全意委託,否則絕不給MSN,省得麻煩也避得尷尬。另個好友,同時擁有兩個帳號,一處理公事,一張羅私事;似乎是公私分明的。然而有時也困擾苦惱,到底誰該劃到圈圈內呢?或者,誰該被分成怎樣的類別呢?界門綱目科屬種,又該打入怎樣六道輪迴?



  於是MSN有時不再是King of Convenience;反而像是制約工具。一方面連接上網際網路,MSN設定了「自動登入」的功能;另一方面,如果登入只是為了一種「不這麼孤單」的感覺,MSN的確是提供了一種資本主義發達時代的便利性,但也令人不得不質疑藉由MSN,我們是如何被更巨大的微軟公司給掌控操弄。更甚者,MSN的聯絡人名單從來都不能給我保證:我的朋友都在MSN上。於我而言,唯一能夠反抗這個電子機械時代的,我的朋友,唯一能登入的是我的心,從來都不只是另一個擁擠的MSN名單。








2005年8月8日 星期一

Green Day - Wake Me Up When September Ends

Green Day真的是很紅,紅到我覺得有點莫名其妙的程度。主打歌American Idiot我實在不敢恭維,龐克搖滾聽起來對我還是覺得太吵雜。朋友介紹這首Wake Me Up When September Ends很不一樣,雖然也有搖滾元素在,但從一開始入歌或從歌詞來看,都有些民謠的風味。喜歡這首歌裡一種對於夏天或是年輕歲月終結時的感嘆,可以嘶吼的。青春很重要,夏天也很重要。年輕歲月裡,好像沒有夏天就少了什麼。某種程度上,我根本覺得,這是「秋天別來」的男性版、搖滾,也比較不濫情的版本。





Summer has come and passed, 夏日來臨也過去了

the innocent can never last. 天真的無法長久留存

Wake me up when September ends. 九月結束時,喚醒我吧

Like my fathers come to pass, 如同我的先人來了又去

seven years has gone so fast. 七年的歲月過得如此之迅速



Wake me up when September ends. 在九月結束時,喚醒我吧



Like my fathers come to pass, 如同我的先人來了又去

seven years has gone so fast. 七年歲月眨眼即過

Wake me up when September ends. 在九月結束時喚醒我吧



Summer has come to pass, 夏日來了又去

the innocent can never last. 天真的一刻無法長久留存

Wake me up when September ends. 九月結束時,喚醒我吧

Ring out the bells again, 再度搖響鐘聲吧

like we did when Spring began. 如同我們在春日降臨時做的那樣



Wake me up when September ends. 九月結束時,喚醒我吧



Here comes the rain again, 雨水又來臨了

falling from the stars. 從天星直降凡塵

Drenched in my pain again, 再度濡濕我的疼痛

becoming who we are. 讓我們成為現在的自己

As my memory rests, 隨著我的記憶稍歇

but never forgets what I lost. 但我不曾忘記我所失去的



Wake me up when September ends. 九月結束時,喚醒我吧



Summer has come to pass, 夏日來了又去

the innocent can never last. 天真的一刻都無法常在

Wake me up when September ends 九月來臨時,喚醒我吧.



Like my fathers come to pass, 如同先人來了又去

twenty years has gone so fast. 二十年不過過眼雲煙

Wake me up when September ends. 九月來臨時,喚醒我吧

Wake me up when September ends. 九月來臨時,喚醒我吧

Wake me up when September ends. 九月來臨時,喚醒我吧




2005年8月3日 星期三

我看《La Mala Educacion》



  是從《Hable Con Ella》迷上阿莫多瓦的。其實也不能真說迷他,畢竟還有很多他的電影我沒看過;但開始注意到阿莫多瓦這個名號。也因此,當《La Mala Educacion》上映的消息傳來,我是期待的。只可惜南部依舊沒辦法與台北同步。於是我用其他管道看到了這部影片。



  這部影片特殊的地方在於多重敘事/扮演。這不僅僅是一個導演的拍片計畫,不僅僅是一個年輕小說家的故事;比戲中戲更精彩的反倒是人生裡的戲劇力量。阿莫多瓦成功地運用蒙太奇的手法,將多重敘事從不可能變為可能。接近結尾之處,觀眾忍不住想問,我們接受這部電影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如果導演一開始就主意這部電影成為「壞教育」,到底它壞在哪裡?



  所幸這部電影是「壞教育」,導演從來就不想說個甜美的故事。阿莫多瓦再度挑戰爭議性題材,只可惜這部片的精彩處,也被這些爭議性題材分散了注意力。少了《悄悄告訴她》或是《我的母親》這樣的普世關懷,「壞教育」所展演的因而變得獨特卻薄弱。從宗教、性別、暴力、謀殺、愛情這幾個角度,《La Mala Educacion》在在都拋出問題的非傳統面向給觀眾思考;反正「壞」,阿莫多瓦可以沒有侷限地去玩弄。甚至與阿莫多瓦本身的平行對照,都使得這部影片注定要成為注目的眼光,但也注定被轉移焦點。



  阿莫多瓦在這部電影中,少了他一向對於女性角色的關懷,全片的女性角色甚至弱得只能充數跑龍套的角色。除了天主教神父的情慾問題,本片最有趣的地方在於身份替代的問題。Juan在現實生活中取代哥哥Ignacio的身份,在小說/電影裡成為妹妹。這牽涉到雙重扮裝:誰才是真正的Angel?這個藝名(stage name)遂成為區隔他真正身份的指標。他是Enrique的救贖天使兼謬思,也是對Mr. Berenguer/Father Manolo的復仇天使。然而無論是哪個角色,這個Angel註定不是個單純良善的天使。



  這部戲裡雖有情慾戲,但都用藝術的方式處理得細緻而動人,沒有正面裸露的鏡頭,但依舊讓情慾與性別流動沒有阻礙。這是部複雜精巧的電影,關於犯罪的結尾也相當有趣,演員Gael Garcia Bernal的演出精彩極了。雖然在我心目中比不上《悄悄告訴她》,但還是一部非常好看的電影。



  另,影片以pasión一字作為結束,有什麼比這個字更適合詮釋這部電影呢?








2005年8月1日 星期一

我讀Ray Bradbury《Fahrenheit 451》



  寫成於五零年代的這本《華氏451度》,像是先知書,也是一本憤怒之書。作者運用科幻之眼,大膽預判了身於千禧年前後的世界,人們與書的距離是多麼遙遠;然而作者的憤怒也鑲嵌在這個科幻情節之中,尤其是到故事後的附註,作者簡直化身成為舊約的上帝,開始指責愚昧的人們。對普通讀者來說,這樣的控訴不免令人尷尬;但同樣身為寫作者,對於作者的此等情緒其實不難理解,甚至覺得有些大快人心。不過這是題外話。《華氏451度》本身承載了許多很值得注意的訊息。



  書名《華氏451度》,是指書本開始燃燒的溫度。作者虛構了千禧年前後,政府強制人們不準閱讀。因為科技的進步,房子都是防火的,因此消防員的工作責任變成了毀滅他人書籍。在書裡,火的意象於是變得極其有趣:火既是文明的象徵,是智識之光,是普羅米修斯的火,因此消防員(fire fighter)必須去打擊星星之火;然而火同時所具有的物理性毀滅能力,使得火成為知識的殲滅者。男主人公孟泰格身為消防員的一員,受到了知識的誘惑,因而從書籍的毀滅者轉而成為智識的維護者。



  然而一旦偷嚐知識之禁果,孟泰格就注定成為被驅逐的對象,如同亞當夏娃抑或普羅米修斯。因此孟泰格最後必須流落到市郊,與舊時代的文人群居。他們一人記得一本書,成為「書人」,以記憶閱讀,以口相傳。文學因此得以回到最原初的樣貌與激情。也因之,《華氏451度》的大聲疾呼也不免有些天真爛漫的味道。科技並不一定是萬惡淵藪,人們也還沒完全絕望地放棄閱讀。只要人們還愛聽故事,我們這些過於天真的寫作者以及閱讀人口,也許還不需要沿著鐵軌走至市郊,懷抱著秘密與記憶去維護這項事業。



ps 這本書,是因為看到康永哥的《寶寶日記》才知道的。又,「我會想變成哪本書呢?」我的答案應該有三組:讓我變成〈創世紀〉、《希臘神話》以及《封神榜》吧。〈創世紀〉包含的故事,比《聖經》裡其他章節都有趣多了;《希臘神話》實在太美了,有這麼色情暴力又詩意的神話嗎(?);《封神榜》大概是我看過最像電動玩具、最好玩也無所拘束的故事了吧。